我的職業是股東讀後感

前言

好久好久沒看財金相關的書了(該死的軟體技術債),這本書是在二手書店買的,躺在書堆裡也躺了好久.會買這本書是因為這作者翻譯了「我們的新世界」跟「黑天鵝」,看了簡介又補了「師父」以及「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」。

喜歡從好書中提到的書名,或是好的譯者翻譯過的書籍去找書,因為某種程度他也是在幫我選書。

作者是價值型投資派的,當部位夠大,又想有生活品質時,都是這個流派。

總共分成五個章節來分享他的看法。

  • 請給我一支飆股
  • 請把我變成巴菲特
  • 抓到大漲潮
  • 跟股市高手們過招
  • 股災,是大展身手的機會

請給我一支飆股

這部分講的是成長股,問題不在於找不找的到成長股,而在於抱不抱的住,抓得到魚不代表就能吃的魚的精華。我認為更多時候,只是媒體寫作的標的,跟很多人都無關。

請把我變成巴菲特

這部分講的是價值型投資,當然就把巴菲特請出來當例子,核心概念不外乎就是:

  • 找簡單易懂的公司
  • 安全邊際

公司的真正價值,很難估的準,就算專家也不例外,很多時候他更是一種感覺,當然做了越多功課就對那個「感覺」越有信心,但是有信心不代表必中,所以才需要安全邊際來緩衝誤差。

巴菲特有提到過,投資有點像打棒球,不同的是他沒有三振,所以可以一直選球,選到最適合的球再揮棒。但是我認為難的是,一般人哪有這種耐心,還有長時間的專注度去選球。最近常看 plus league 籃球聯盟,有些球隊賽後記者會常常檢討說,球員第四節「專注度」不夠,長時間的專注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不要說有巴菲特百分之幾的能力,看看他每天 routine 做的事,一般人連一天都不容易做到,他幾十年如一日。

抓到大漲潮

這部分講的是技術分析,提到有名的「海龜計畫」。

海龜計畫原是兩個朋友間的賭注,一個人認為一般人只要透過適當的訓練,嚴格遵循一定的規則,都能成為成功的交易員,另外一個人認為不行。因為產生這個想法當時剛好是在新加坡的海龜養殖場,所以才叫海龜計畫。

這個計畫後來是成功的,總共訓練了 23 個人,獲利 1.75 億美元,裡面績效最好的學員,把經歷寫成書:「海龜投資法則」,才被世人所廣知,而投資方法就是「順勢操作法」。

這個章節有一些比較傳神的引用,其中一個我還在跟同事的對話中用到過。話說有兩個同事坐電梯,在那邊討論股票跟技術分析,後來講到歷史 xxx 關鍵字,後來我講了句,你開車只看後照鏡嗎?他啞口無言。其實這是巴菲特的說法,非常傳神。

技術分析有兩個重要的前提假設:

  • 資訊充分反應在股價上面
  • 歷史會重演

其實這兩個假設都有一定程度的被否定,資訊會一定程度的耗損跟失真,歷史就算重演,周遭的客觀條件也不一樣,而且重演的樣子也會一定程度的不同。那技術分析是不是就一無可取?也不是,經濟體本身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黑盒子,我們通常只看結果分析,但是那個過程,是經過無數的決定跟無數的客觀事實化學作用所產生的,用一些簡化的方式去描述本來就會有所失真(突然想到很久以前看的一本書叫「資本的秘密」)。不過技術分析有一些理性的邏輯推論和科學根據在裡面,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,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它當成是聖經,好像神機妙算似的。

技術分析只是用過去的經驗,去「賭」未來的走勢罷了。

前面講的「海龜計畫」的「順勢操作法」,勝率可能還不到一半,對,就是不到 50%,很多時候也是被市場上下巴來巴去,重點是要有抓到那一波主升波,而賺到一大筆錢,那些被巴來巴去的虧損,就被視為順勢操作的必要成本。然而但凡有虧損,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次數一多之後,心裡就會出現微妙的變化,而讓你的操作變形,就像古代的水刑一樣,水一滴一滴的滴到眉心,一兩天後犯人自動精神崩潰,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所謂的「交易員的特質」,海龜計畫裡面,還是有人是虧損的。

很多人以為技術分析高手,就像羽扇綸巾的諸葛亮,其實比較像拳擊手,靠著技巧、體力和耐力,經過無數的出拳、閃躲跟挨打(沒錯,就是停損),最終獲得勝利。

跟股市高手們過招

這章節主要講的是 ETF。從效率市場、隨機漫步、均數復歸到投資組合來降低投資風險,講述一些學術界論證的過程。

結論,買最大,能代表市場的 ETF。

重點摘要如下

  • 基金、股票長期來看都很難打敗市場,買了代表市場的 ETF,你就是市場,並不是像買電子股 ETF 那種東西,因為他不夠大,會一定程度的失真。
  • 當市場越有效率(資訊揭露越充分),ETF 的效果就越明顯。
  • 台股 ETF 佔比偏高,市場沒那麼有效率,會讓 ETF 效果變差

股災,是大展身手的機會

這章節感覺是給中實戶看的,沒什麼特別想法。

結語

投資,除了要考慮金錢成本,還要考慮時間跟生活的成本。有些人天天盯盤,心情隨著盤勢上上下下,錢沒賺到多少,健康倒是賠進了不少,找一個自己舒適的環境跟姿勢真的蠻重要的。

前面提到的海龜計畫績效最好出書的那位,後來跑去賣投資軟體,也沒繼續從股市裡面撈錢。就算你有經驗,知道方法,也只能讓你的勝率提高,不能代表一定賺,而且那過程之煎熬...

所以還是要評估自己是不是骨骼精奇,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,不然就要重新評估一下投資的方式。